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新型熱塑性材料注塑成型模具,克服熔體在流動過程中的表面張力和氣體阻礙
> 如何降低不同結構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劑的界面張力
> 絲素蛋白作為表面活性劑實現納米級設備的水基加工
> St與MMA在無皂乳液聚合過程中的動態表面張力變化——結果與討論、結論
> 基于石墨烯LB薄膜包裹的電化學陽極大規模制備方法
> 采空區CO2地層水系統的界面張力(IFT)影響規律
> 植物油中N-酰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劑的界面活性和聚集行為——摘要、簡介
> 雙季銨基鄰苯二甲酸酯基表面活性劑SHZ16和SHZ14表面張力等性能對比(二)
> 磺酸基團修飾水滑石LB復合薄膜自組裝機理及酸致變色特性(一)
> 為什么葡萄酒會從下部往杯子的上部走呢?
探究龍泉大窯青瓷和德清原始瓷釉面縮釉缺陷形成機理
來源:陶瓷學報 瀏覽 256 次 發布時間:2024-11-11
原始瓷釉是一種高溫釉,它的形成是我國陶瓷工藝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個里程碑的一項重大成就,開創了世界上陶瓷有釉的歷史。根據現有考古資料,它約出現在3500年前的我國商代,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溫釉,對世界上陶瓷工藝的發展作出過重大的貢獻。但是,由于原始瓷釉處在初創階段,因此無論是在技術方面,還是工藝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考古資料發掘的原始瓷樣品和相關研究成果顯示,早期原始瓷釉與成熟瓷釉存有明顯的差別,如釉層呈色不穩定,釉面較薄,且常見釉面縮釉、開裂和剝落現象,縮釉是其中最常見、最嚴重的缺陷之一。
瓷器表面釉層的外觀質量是衡量產品質量的重要指標,其中縮釉是陶瓷釉面上常見的缺陷之一,尤其是在原始瓷釉面上更是成為最常見的缺陷。而原始瓷釉是最早出現的釉,記錄著釉的形成過程信息。可見,對原始瓷釉面縮釉缺陷形成的前因后果進行研究和討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將為揭示世界上最早瓷釉縮釉現象的形成機理提供科學依據,還將有助于探索我國古代瓷釉的工藝演變和技術推進。
1實驗部分
1.1實驗樣品信息
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縣博物館等考古單位的支持下,實驗選取了包括: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鴻山越國貴族墓出土的原始青瓷樣品11件,浙江德清馮家山和亭子橋窯址出土的原始青瓷11件,部分典型樣品照片如圖1所示。另外,為了方便對比研究,實驗還選取了釉面質量較高的5件宋代龍泉青瓷和6件元代景德鎮祭藍釉樣品。
1.2元素組成測試
采用美國EDAX公司生產的EAGLE-Ⅲ型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Energy-DispersiveX-rayFluorescence,EDXRF)分析儀對無錫鴻山越國丘承墩(編號為WQ)和老虎墩墓及浙江德清亭子橋(編號為DT)和馮家山(編號為DF)古窯址出土樣品釉的主、次量元素組成進行了測定,結果見表1。為了方便對比研究,實驗還分別測試了5件宋代龍泉大窯出土青瓷樣品和6件元代景德鎮出土祭藍釉樣品釉層的主、次量元素組成,結果見表2。實驗中采用銠靶和硅鋰探測器,束徑為300μm。并用該儀器隨帶的軟件Delta-Ⅰ建立了各元素的標準曲線。曲線計算的方程如下:
圖1部分無錫鴻山越墓和德清出土的原始青瓷樣品
表1無錫鴻山貴族墓、德清窯址出土原始青瓷樣品釉的主、次量元素組成(wt%)
其中,Ci和Ii分別為元素i的含量和強度;Ij為元素j的激發強度;Sj和Bj為元素j的基體和本底的影響因子(j≠i)。K和P為常數。
1.3結構性能測試
采用德國耐馳(Netzsch)公司生產DIL402C(1600℃model)型熱膨脹儀及中科院科學儀器廠生產的KYKY-1000B型掃描電鏡等對部分典型樣品的燒成溫度和顯微結構進行了測試,結果見表3和圖2。
2結果與討論
2.1縮釉成因討論與初判
從南京博物院提供的江蘇無錫鴻山越墓丘承墩和老虎墩等墓葬及浙江德清亭子橋和馮家山窯址出土原始瓷樣品,可看出大部分原始瓷釉面都存在有縮釉、開裂、釉層厚薄不均、釉面剝落等缺陷,而其中縮釉缺陷不僅是最為嚴重和常見的缺陷,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它缺陷的產生,部分有代表性的樣品照片如圖1所示。由于縮釉缺陷的存在,使得縮釉中心處釉層明顯厚于其他位置,這直接導致了釉層的厚薄不均,并將因此而導致縮釉中心處應力偏大,進而易產生開裂等缺陷。
表2宋代龍泉青瓷釉和元代景德鎮元代祭藍釉的主、次量元素組成
表3部分無錫鴻山貴族墓、德清窯址出土原始瓷樣品的燒成溫度(℃)
根據相關研究可知,瓷器釉面縮釉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坯體表面存在污點、施釉操作不當、釉的潤濕性能差等。然而,如果是因為坯體表面存在污點導致原始瓷釉面縮釉,應該只會在部分樣品中存在此現象,且在單個樣品表面縮釉缺陷分布應是零亂且不均勻的狀態,但這與考古發掘實物標本不符合,如圖1。
根據現有研究資料表明,我國早期原始瓷施釉方法主要為浸釉和刷釉方式,其中浸釉所得制品一般釉層表面平整、厚度均勻,而刷釉的方式則較容易出現因釉漿過稠、操作人員不夠熟練等原因而造成的表面釉層厚薄不均現象。但是,一方面因為釉在高溫下燒成時,只要粘度和表面張力不過大,即使存在因施釉不當而產生的釉面不均,也會在高溫液相時流鋪平整;另一方面,研究發現采用浸釉的方式施釉的樣品(器物內外基本上都有一圈明顯的浸釉痕跡,施釉多不到底),其表面縮釉缺陷并沒有減少。因此,可初步判定施釉不當也不是引起縮釉的主要原因。
可見,釉潤濕性差將是引起原始瓷樣品縮釉的主要原因。釉的潤濕性又主要決定于釉的高溫粘度和高溫表面張力,及胎體的結構狀態等因素,其中化學組成和工藝技術是影響高溫粘度和高溫表面張力和結構狀態的內在原因。
2.2化學組成結果討論
由于原始瓷樣品表面釉層較薄,取樣難,所以測試釉料高溫粘度、表面張力較為困難,因此實驗采用公式近似計算的方法來表征釉料高溫粘度和表面張力。根據表1-2中各類樣品的數據,參考萊曼提供的陶瓷釉高溫粘度計算公式,得出存在明顯縮釉缺陷的原始瓷釉的高溫粘度普遍小于釉面平整、均勻的宋代龍泉青瓷和元代景德鎮祭藍釉。而釉的高溫粘度越小,理論上則越不容易造成縮釉缺陷。可見,高溫粘度不是原始瓷樣品產生縮釉的主要原因。
根據表1-2中的數據結果,由公式計算可得樣品釉層在1200℃時的表面張力結果,見表4。從表4中的數據結果可看出,無錫鴻山越墓和德清窯址出土原始瓷表面釉層在1200℃時的表面張力,比宋代龍泉青瓷和元代景德鎮祭藍釉明顯偏大,基本上大了10%左右。另外,一般釉的表面張力會隨著溫度升高而逐漸減小,而原始瓷的燒成溫度(如表3)多低于后期成熟瓷器的燒成溫度,可見在實際燒成階段原始瓷釉的高溫表面張力與比宋代龍泉青瓷和元代景德鎮祭藍釉偏移程度更多。可見,表面張力是影響原始瓷釉縮釉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表明古代制瓷工匠此時對釉料性能、配方組成的合理性還很難控制,體現了原始瓷釉的原始性。
表4原始瓷和成熟瓷器釉在1200℃時的表面張力值(mN/m)
圖2龍泉大窯青瓷和德清原始瓷典型樣品的顯微結構照片
2.3顯微結構結果討論
胎體的表面狀態也是影響釉高溫潤濕性能的重要因素,組成相似的兩種物質,表面潤濕性會隨固體表面粗糙程度的增加而明顯提高。從圖2中樣品的顯微結構照片可看出,德清亭子橋出土原始瓷樣品胎釉中間層處只有極少數的晶體存在,而在宋代龍泉大窯樣品胎釉中間層處則存在大量的交錯分布的晶體。中間層晶體的存在,不僅增大了胎體表面的粗糙度,同時也減小了釉熔體和胎體組成的差異,進而改善了釉熔體在胎體表面的潤濕性,大大降低了表面縮釉缺陷的產生。可見,胎釉中間層晶體生長情況,對原始瓷表面縮釉缺陷的產生也有一定的影響。
3結語
(1)研究發現,縮釉不僅是無錫鴻山越墓、德清等地出土的原始瓷樣品表面最為常見和嚴重的缺陷,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其它缺陷的產生。
(2)根據測試所得無錫鴻山越墓、德清出土原始瓷和龍泉青瓷、景德鎮祭藍釉樣品的元素組成,計算得出了各樣品的高溫表面張力,結果表明無論是無錫鴻山越墓,還是德清窯址出土原始瓷釉的表面張力均明顯大于(普遍偏大10%左右)包括宋代龍泉青瓷和元代景德鎮祭藍釉在內的后期成熟瓷釉。
(3)研究結果表明,釉料高溫表面張力過大和中間層發育不夠良好是導致原始瓷釉高溫潤濕性不好的主要原因,也是原始瓷縮釉缺陷形成的主要內因。這正體現了釉料出現之初,制瓷工匠對釉料性能認識的局限性和釉料制作工藝的原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