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推薦新聞Info
-
> 量化改進差分毛細管法測試高溫液態瀝青表面張力精度(下)
> 量化改進差分毛細管法測試高溫液態瀝青表面張力精度(上)
> 連接基對3種表面活性劑GSS271、GSS371和GSS471動態表面性能的影響(下)
> 連接基對3種表面活性劑GSS271、GSS371和GSS471動態表面性能的影響(上)
> 高鹽油藏下兩性/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協同獲得油水超低界面張力的方法(三)
> 高鹽油藏下兩性/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協同獲得油水超低界面張力的方法(二)
> 高鹽油藏下兩性/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協同獲得油水超低界面張力的方法(一)
> 棕櫚酸酯淀粉糊液理化性質及替代洗衣粉配方中的LAS去污系數研究(三)
> 棕櫚酸酯淀粉糊液理化性質及替代洗衣粉配方中的LAS去污系數研究(二)
> 棕櫚酸酯淀粉糊液理化性質及替代洗衣粉配方中的LAS去污系數研究(一)
連接基對3種表面活性劑GSS271、GSS371和GSS471動態表面性能的影響(上)
來源:印染助劑 瀏覽 10 次 發布時間:2024-12-04
雙磺基琥珀酸酯磺酸鈉(簡稱GSS)通過柔性連接基將兩個傳統的琥珀酸酯鹽連接而成,連接基使GSS分子中兩個離子頭基間的靜電斥力大大削弱,同時加強了碳氫鏈間的疏水結合力,使GSS具有比單鏈琥珀酸酯磺酸鹽更低的臨界表面張力。
在實際應用中,很多表面活性劑所需發揮作用的時間極短,例如硬表面清潔、農藥鋪展、印刷、攝影用薄膠片制備、三次采油等都涉及動態過程,因此研究動態表面張力(DST)非常重要。王新英等研究短氟碳鏈季銨鹽表面活性劑時發現,相比以酰胺基為連接基的表面活性劑,以酯基為連接基的表面活性劑有更低的cmc;韓世巖等研究發現,松香基季銨鹽雙子表面活性劑的柔性連接基活性強于剛性連接基;王麗艷等研究烷基咪唑表面活性劑時發現,柔性和剛性連接基對cmc影響不大,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連接基對表面性能的影響。喻紅梅等總結出連接基較短易形成膠束;羅麗娟等得出cmc隨連接基的碳原子數增加先減小后增大;而董樂則發現碳原子數越多,cmc越小。
為此,有關連接基的研究較多集中在對靜態性能方面的分析,而對動態性能的研究較少。本實驗對自主研發的乙二醇雙子琥珀酸二仲辛酯磺酸鈉(GSS271)、1,3-丙二醇雙子琥珀酸二仲辛酯磺酸鈉(GSS371)與1,4-丁二醇雙子琥珀酸二仲辛酯磺酸鈉(GSS471)陰離子雙子表面活性劑的DST進行研究,并考察連接基對動態表面性能的影響,探討其吸附動力學機理。
1、實驗
1.1試劑和儀器
乙二醇雙子琥珀酸二仲辛酯磺酸鈉(GSS271)、1,3-丙二醇雙子琥珀酸二仲辛酯磺酸鈉(GSS371)、1,4-丁二醇雙子琥珀酸二仲辛酯磺酸鈉(GSS471)(結構式如下,實驗室自制。提純后測定,表面張力曲線無最低點,說明不含高活性雜質),實驗用水均為二次去離子水經亞沸重蒸。
Delta-8全自動高通量表面張力儀(測量精度為0.05 mN/m,芬蘭Kibron公司),EZ-Pi Plus便攜式動態表面張力儀(芬蘭Kibron公司)。
1.2測試
系列濃度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的配制:首先配制10-2mol/L的GSS水溶液作為母液,然后移取適量母液逐級稀釋,得到系列濃度(1×10-5~1×10-2mol/L)溶液(20℃振蕩水浴鍋中恒溫30 min)。
靜態表面張力:采用表面張力儀由低濃度至高濃度測定系列溶液表面張力γ(測試均在帶有恒溫夾套的玻璃杯中進行,外接數控超級恒溫槽,溫度為20℃),作γ-lg c曲線。
動態表面張力:采用動態表面張力儀由低濃度至高濃度測定系列溶液動態表面張力(測試均在帶有恒溫夾套的玻璃杯中進行,外接數控超級恒溫槽,溫度為20℃)。
2、結果與討論
2.1 GSS水溶液的表面張力
GSS271、GSS371、GSS471水溶液的靜態與動態表面張力曲線分別見圖1~3。由圖1擬合的表面性能參數見表1。
表1系列GSS表面活性劑的表面性能
由表1可知,3種表面活性劑中GSS471的cmc較小,GSS271的cmc與之接近,GSS371的cmc最大。對于GSS371,由于連接基使兩條疏水鏈間的距離增大,導致疏水相互作用減弱,因而cmc較大;GSS371在表面定向排列疏松,在氣液界面置換的水分子較少,因此γcmc較大。連接基較短的GSS271,兩條疏水鏈距離較小,增強了疏水相互作用,cmc??;在表面排列較緊密致使γcmc較小。對于有較長連接基的GSS471,由于連接基的柔性作用使連接鏈扭曲變形而導致兩條疏水鏈更靠近,化學鍵又使極性頭基被強制在較小的距離內,兩種因素均使GSS471疏水能力增強[15],分子更易聚集在一起,因而cmc??;同時在表面排列更緊密,因而γcmc最小。
當溶液濃度c為1 mmol/L(c<cmc)時,由圖2可知,表面活性劑GSS271、GSS371和GSS471均表現為典型的DST變化曲線,即開始時DST接近溶劑的表面張力,后隨時間延長先快速下降,下降至一定數值后降速緩慢,最后DST基本保持不變。因為吸附剛開始時GSS在新鮮的氣液界面吸附量很少,所以界面張力接近溶劑的表面張力,隨著時間的推移,GSS分子逐漸吸附在界面,氣液界面張力降低;隨著吸附的進行,界面逐步趨于飽和,吸附推動力減小,GSS分子在界面吸附速率下降,因而DST下降緩慢最后趨于介平衡。GSS分子在界面達到飽和后還需進一步吸附與定向排列,因而DST曲線中的介平衡張力較對應濃度下的靜態表面張力大。當溶液濃度為5 mmol/L時,由圖3僅觀察到DST快速下降區和介平衡區。因為濃度較高(c>cmc),開始時便有較多的表面活性劑分子被吸附到表面,所以DST低于溶劑表面張力。